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深度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投资发展促进会主席苏长荣
今年2月18日,迎来鼓舞人心的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珠三角9个城市与香港、澳门,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推进内地和香港、澳门深度融合,互利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的关键。要实现全面融合和共同进步,要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制度创新,推动内部的协调与配合。
一、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下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一规划必然是一个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发展、多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并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个性定位最根本利益的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在“打好三大攻坚战” 中提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为大湾区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示中国优越制度的重要平台,构建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关键所在。但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内三地的金融领域均拥有不同的独立体系,及今后与国际市场对接等因素,必须在顶层设计中及早部署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机制,制定契合三地特性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方式,在保持各地区原有优势的同时实现互补融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并激发金融力量对大湾区发展的推动。
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职能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保险业,强化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改革释放出积极信号,今后将有利于防范及化解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险。
二、粤港澳大湾区应以优越生态环境为底色
生态环境保护是决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高度城市化、产业饱满、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底色,大湾区的建设将大打折扣。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需要这样的气魄!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要对标世界级水准,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坚决淘汰污染产业,才能有效支撑可持续健康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息息相关,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的秩序和加强环境质量监管的同时,还要通盘考虑全省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对经济相对落后但拥有优质生态资源的地区实现错位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往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方向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共荣共生,促使全省成为优质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体。
作为佛山乡亲,苏长荣一直心系家乡发展。他表示,佛山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吸引人才方面抢占先机才能保持发展优势。特别要对标现代都市的发展水平,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化程度,进一步健全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育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城市土壤和产业创新的服务支持。
利用大湾区战略优势聚集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出台。苏长荣说,这给予包括香港、佛山在内的大湾区内各个城市极大的发展机遇。
苏长荣认为,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后想要继续保持优势,关键在于人才吸纳和专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佛山是制造业大市,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今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把握好大湾区建设机遇,吸纳足够多来自科技、金融、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人才。
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大湾区就像一个巨大磁铁,吸引全国人才的聚集。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佛山人才导入主要有两个方式:
一是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例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青年人才到佛山开展创新创业;
二是大湾区以外、向往大湾区发展优势的国内人才大量流入。
佛山是有近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产业基础发达,区位优势突出,对吸引人才有天然优势。当下规划纲要已经公布,佛山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更有号召力、更有针对性、更有人性化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便利和空间。
“羊群效应,逐草而聚。人才也是一样。”苏长荣说,佛山要营造水草肥美的环境,吸引人才主动流入。
健全各类专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业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示中国优越制度的重要平台。苏长荣说,大湾区加快建设必然推动各城市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多元社会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等各个领域全面提升。
苏长荣谈到,科技是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推动力之一。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保持地区领先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必然催生大量融资需求、资产管理需求和产业跨界支撑服务等,进一步要求健全各类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体系升级赋能。
“这种要求不仅对整个大湾区而言,具体到佛山更是当务之急。”苏长荣认为,佛山固然可以借助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的便利,借力香港、深圳等城市优质专业服务来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对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让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但对于佛山自身发展而言,仍然需要吸引和培育专业人才,构建和完善专业服务体系,不假外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和现代都市发展的终极需求,加快发展更具先进性和独立性的产业体系和城市禀赋。
苏长荣认为,除了构建成熟的专业服务体系,佛山还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消费服务领域“补短板”。“仅以购物为例,目前仍有不少市民到广州、香港等地购物,尤其是高端消费没法留在佛山。”苏长荣说,佛山若能够形成完善、先进的消费服务体系,全面聚集本地购买力在城市内部并实现循环,可以想象,近800万人口的购买力将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拉动作用。
发力村级工业园改造推动城市形象和内涵更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苏长荣看来,佛山要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还需要落实规划纲要部署,在城市更新方面下功夫,才能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人才,提升城市品位。
苏长荣认为,佛山土地资源紧张,推动城市更新的发力点应该在村级工业园提升改造上。他说,佛山部分村级、镇级工业园土地利用效率低,且园区内产业低端效益低,造成环境污染大,很大程度上与佛山现代都市方向发展不相匹配。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佛山要抓住机会加快村级工业园的升级改造。”苏长荣认为,这些升级改造的举措力度要大,敢于破除阻碍城市发展的传统利益困局。目前省、市都推出很多推动城市更新的政策措施,佛山要因势而变,挖掘土地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村级工业园的潜力,为城市发展释放新空间,以此补足城市进步的需求。同时,这也有助于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形象。